內澆道是液態金屬進入鑄型型腔的最后一段通道,主要作用:控制金屬液充填鑄型的速度和方向,調節鑄型各部分的溫度和鑄件的凝固順序,并對鑄件皮帶盤有一定的補縮作用。
內澆道在鑄件上的位置和效目應服從所選定的凝固顧序或補縮方法。對要求同時凝固的鑄件,內澆道應開在鑄件薄壁處,數量宜多面分散,避免內澆道附近的砂型局部過熱;對要求順序凝固的鑄件,內澆道應開設在厚壁處。對結構復雜的鑄件,往往采用順序凝固和同時凝固相結合的原則安排內澆道,即對每一個補縮區域依順序凝固原則設置內澆道,而對整個鑄件則按同時凝固原則采用多內澆道分散充型。
這樣,既可使鑄件皮帶輪的各個厚大部位得到充分補縮而避免出現縮孔、縮松,又可將鑄件的鑄造應力和變形減小;當鑄件壁厚相差懸殊、而又必須從薄壁處引入金屬時,則應同時使用冷鐵加速厚壁處的凝固,并加放冒口補縮。
內澆道的方向不要沖著細小砂芯、型壁、冷鐵和芯撐,必要時采用切線引入。但應注意,切線引入會引起型內金屬的回轉運動,適用于外表面有粗糙度要求的圓形鑄件錐套皮帶輪。
內澆道應盡量薄。薄內澆道的好處足:降低內澆道吸動區,有利于橫澆道阻渣;減輕清理工作量;內澆道薄于鑄件的壁厚,在去除澆道時不易損害鑄件;對鑄鐵件,簿的內澆道能充分利用鑄件皮帶盤本身的石墨化膨脹獲得緊實的鑄件。球墨鑄鐵件的內澆道的寬度和長度為其厚度的4倍。